“越大越美!”
美国物理学家路易斯•贝坦克特(Luis Betancourt)和杰弗里•韦斯特(Jeffrey West)对上千个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出乎意料:城市越大越美!
城市的产生已经有几千年,它的魅力始终如一:就业机会、安全感和社交机会。调查显示,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当于两个小城市人口的总和,那How to Run a Future City 么,大城市的发展程度就算不是两个小城市的总和,也远远高于其中任何一个小城市。一方面,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比小城市居民的收入高 15%,而且大城市的居民更富有创造力,因为申请的专利更多;另一方面,在能源和水的人均消耗上,大城市比小城市低 15%。不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在欧洲,总体情况大致相同。
科学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城市人口密集,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活动范围所要求的路程较短,节省了交通费用。因此,你可以看到,很多多层公寓或大厦会出现在城市构想家的设计中。这些公寓和现在的摩天大楼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考虑到节能和环保。比如,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一些绿色植物区,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隔热材料等。
如何保证摩天大楼的安全?
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楼,它的高度是 828 米,共169 层。总会有更高的楼出现,它们往往坐落于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心,因为这里的地价很贵,更高的楼意味着更多的租金。除了设计上需要考虑地基和材料的坚固程度、防风防震等因素,设计师还要考虑更宽的疏散空间。日常维护也非常重要。如果在混凝土墙中埋入光纤线缆,当建筑的某个部位发生问题,光纤中的感应器将探测到温度或压力的变化,然后向主控制器发出警报。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在火车轨道中。
如何解决交通污染?
伦敦希思罗机场运行的个人快速公交系统(PRT)。这种公共交通系统车厢较小,每辆公交车只能容纳 3~6 名乘客。PRT 旨在提供点对点的运输,中途没有停靠
人口增多势必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交通废气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污染环境,所含的温室气体也会导致气候变暖。因此,城市规划人员表示,城市越大,人口越密集,就越需要公共交通的支撑。
城市规划师杰夫•斯佩克(JeffSpeck)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量,我们需要生活在一个有公共交通支撑的密集都市里。未来的城市会大幅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私家车所占的空间和它对能源的需求是人类难以承受的。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自行车,那些有远见的城市会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
找到管理交通的合适方法也是一大挑战。有的城市在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有的试图通过政策彻底转变车主的观念。如今,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区开车是要付费的。电子识别装置拍下进城汽车的牌号,按照每天在市区内行驶的时间收费,费用直接从司机账户中扣除。这种方法的效果很显著:堵车少了,交通废气也少
科学家还想将公交车和火车个性化。比如,公交车不再按照行车表的时间安排发车,而是当有人需要乘公交车时,并且也只有当他需要乘车时,才会“有车可乘”。
还有一些地方曾有过建造高科技交通网络的尝试,最终都由于运营费用太高而不得不放弃。但是,别担心,瑞典的几个城市就打算重整旗鼓。也许到2050 年,其中的一个真就成功了,谁知道呢?
城市研究人员也想利用智能手机等方式,让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城市管理。为此,纽约每年举办一次“应用软件大挑战”,表彰前十名创新者,获表彰的设计会在有关企业得到实施。比如,2011 年获奖的创新项目有能不断更新并提供停车位信息的路线图,可用来设计最佳行车路线的储存有关自行车事故信息的数据库等。
如何解决食物供应?
图片展示的是韩国光桥能量中心。这个中心位于韩国首都首尔以南 35 千米处,将包括 20 万平方米的住宅,4.8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20 万平方米的文化、零售、休闲和教育场所,以及20 万平方米的停车场。所有的建筑都设计成类似梯田的环形,保证每一层都有户外露台。露台周围环绕着种植园,可以存储水灌溉植物。“梯田”的屋顶和周围由树篱围绕。这个垂直的绿色公园将有利于改善气候和通风,降低能源和水的使用。这一设计来自荷兰的 MVRDV 公司,目前还未进入实施阶段(credit:MVRDV)
人口过多还会带来资源问题,粮食首当其冲。到 2050 年,全球人口可能会超过 92 亿,如何为更多的人提供粮食?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奥地利工程师奥特马•鲁特纳(Otlmar Rutena)就曾提出向高空发展农业的设想。这一设想是否可行,能带来多大的益处,还存在争议,但是很多科学家已经投入到研究中。
“一个 30 层高的‘立体农场’能够提供 5 万人所需的食物。”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学家迪克逊•德斯珀米尔提出的观点。由于“立体农场”里的植物生长在营养液中,而不是土壤里,这种种植方法的用水量不到普通灌溉用水量的 10%。这种都市农业可以减少运输费用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多余的农田也可以退耕还林。此外,农作物还可以直接利用城市的有机垃圾和生活废水。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科学家约阿希姆•索尔伯恩(Joachim Solberg)也打算尝试用 4~5 年的时间在一座高塔中种植最基本的粮食 — 水稻。在位于霍恩海姆大学的“空中农场”里,从种植水稻到收获大米,全部由流水线自动完成。这项工程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各培育室内的养料供给和光照问题。不过,索尔伯恩对这项工程充满信心,他认为这项技术会在 20 年内发展成熟。
在城市中建造“立体农场”有望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因为只有相当一部分耕地重新成为森林,地球上渐渐恶劣的气候才会出现转机并维持稳定。假如“立体农场”能彻底取代传统农场,那么许多因人类耕作而遭到破坏的森林或者草地就有望逐步恢复,它们可以吸收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改变气候日趋变暖的现状。
依靠人力交通
北京街头的公共自行车
未来人类生活形态的改变,将会改变城市的形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房屋研究协会主任、建筑师肯特•拉森(Kent Larson)这样描述:“首先,更多的人会选择在家里办公,办公大楼将越来越少。家再一次成为生活的中心 — 在此进行生产、学习、购物、医疗等。”渐渐地,所有的消费品都变得更加个性化,每个人需要的东西都很特别,而且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甚至是 3D 打印获取。
接着将会有很多紧密型的社区出现,这是一种紧凑的城市单元。比如在剑桥,就是每个社区大概 2 万人。如果是在曼哈顿,这个数字就是 5 万。社区化,其实本质上就是人性化。在这种城市单元里,大部分人能在 20 分钟的步程内满足生活所需。社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家庭成员、朋友,以及邻居之间将联系得更紧密。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购物中心建在室内的时代会逐渐成为过去,代之以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室外模式。这类开放式的购物中心,可以在购物的同时让人们享受阳光、触摸花草树木,因此也是孩子们的乐园。
韩国开始打造一种叫作“能量中心策略”的城市规划项目。项目的核心是“本地节点”,它由零售店、文化场所、住宅、办公楼和娱乐场所组成,一般位于新型都市内,并带动周围地区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一个绿色景观城市。因节点本身就是由垂直建筑组成的绿色公园,能和四周风景很好地融为一体,可以说,“能量中心策略”创造了一个小型的绿色城市。
老龄化是难中之难
东京地铁。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4
不过,以上对城市的设想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正在缩小,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正在增大。
在德国,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各医疗保险机构因此忧心忡忡。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估计,到 2060 年,德国人口将不再是8200万,而是7000万或6500万,且其中的 1/3 是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长期以来生育率逐渐降低,已经无法维持人口数量的稳定。
德国凯撒斯劳特恩大学的城市研究员杰哈德•斯坦巴赫(GerhardSteinbach)对世界人口的前景表示担忧,他认为:“人们比较偏爱的大城市和较大城市可能不会受太大影响。然而,如果人口总数下降 50%,而大部分人口仍然集中在城市,人口分布没有多大的变化,那么城市以外地区的人口将大幅度减少。比如乡村,那里可能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据估计,到那时,乡村人口将会减少 30%~40%。”
设想一下,现在一个 1000 人居住的社区,如果将来只剩下 600 人,该怎么办?人口大幅度下降究竟会带来哪些问题?比如饮用水,供水管道只有连续使用才不会滋生细菌,但是如果居民数量减少,某些管道很可能就会时断时续或者直接停止供水,那时的饮用水还安全吗?再比如医疗,现在的乡村医疗状况已经很糟了,因为没有几个医生愿意大老远地跑几公里去挨家挨户给病人看病。医院如果没有利润,被迫关门可怎么办?住在乡村的人如果突发疾病会不会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这一变化将是全球性的。斯坦巴赫确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亚洲的人口也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非洲。好处是,到那时,世界人口将停止增长。”
到 2050 年,很多人可能住在绿色城市中。如果气候变暖令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居民还可能会住在漂浮的城市里。同时,那些人口渐渐减少的地区很可能会重新被大自然征服,恢复它们的原始面貌。或许,这还真不算是最坏的设想呢。